成渝双城经济圈&长三角:两大战略增长极如何对接?
作者:夏骥(华略智库高级合伙人、首席研究员、长三角研究院院长)
来源:首刊于第一财经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发布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的区位优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
2020年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西部地区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长三角分处长江经济带的上游和下游,都是全国重要的增长极,也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家的重大区域战略。
推动两大战略区域对接发展,对于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诸多相似之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递次推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本质上也属于区域一体化发展范畴,而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已经探索出不少有益的经验做法,可以作为他山之石。
(一)借鉴复制区域融合举措
长三角在推进一体化进程中,开辟了多块“试验田”,涵盖了区域融合的主要方面。
比如,成渝地区设立了遂宁潼南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川渝高竹新区等9个跨省市合作共建的功能平台,可以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金山——平湖产城融合发展区等的建设经验,特别是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投资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公共信用等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经验。
再比如,成渝地区正在着力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成渝科创走廊,可以借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建设经验。
又比如,成渝地区都在打造都市圈,目前南京都市圈规划已经发布,上海、杭州、宁波、苏锡常、合肥等都市圈的规划正在抓紧编制,可以加强过程性对接。
还比如,四川自贡、内江东兴区都提出要打造成渝版的“昆山”,可以积极借鉴昆山全面深度融入上海的创新举措。
(二)借鉴设立功能引领平台
长三角在推进一体化进程中,除了注重形态融合,还注重功能引领,其中处于龙头地位的上海,明确了三大功能引领平台: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侧重于更好服务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通过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侧重于更好形成对内开放的引领示范,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侧重于以扩大对外开放来深化对内开放,持续深化长三角协同开放,引领长三角更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大平台各有侧重,构成了引领长三角一体化的四梁八柱。
成渝地区拥有两江新区、天府新区等重大功能平台,可以进一步明确功能特色,打造成为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核心引擎。
(三)借鉴提升治理能力水平
长三角在推进一体化进程中,始终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比如,成渝地区提出统筹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可以借鉴长三角建立自贸试验区联盟、探索推动长三角综保区物流监管、查验标准和保税监管一体化、建立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等做法,在更大范围内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再比如,成渝地区提出推进政务服务一体化,可以借鉴长三角“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共同办好一件事”等经验。
又比如,成渝地区提出要共同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可以借鉴长三角建立“链长制”、确保供应链安全、促进多链融合等方面的做法。
还比如,成渝地区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区域,可以积极借鉴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经验。
从区域经济的基本规律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长三角的距离较远,难以直接接受长三角特别是上海的全面辐射,但是仍然可以通过抓住关键环节促进衔接,从而实现借梯登高。
(一)畅通基础设施
2021年发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成渝地区与长三角之间要建设综合性、多通道、立体化、大容量、快速化的交通主轴。
比如,要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积极发展成渝地区与长三角的多式联运,加快推进“一单制”,特别是要统筹协调铁路班列和长江航运的运营组织,有序推动干线运输、多式联运、仓储物流等资源集聚,鼓励港口和航运、铁路运输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组建多式联运专业化经营主体,提升江海铁联运组织效率。
再比如,要加快推进沪渝蓉高铁建设,打通沿江大通道,进一步缩短两大区域间的时空距离。
又比如,要加快研究谋划重庆第二机场建设,推进成渝地区通用机场群规划建设,完善航空枢纽体系,积极推进城际(市域)铁路引入机场,提高两大区域间干线机场与支线机场之间的航班密度。
还比如,要加快推进成渝地区连接长三角的干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对接数字长三角建设,共同打造数字长江经济带。
(二)用好科创资源
成渝地区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尚需时日,而长三角则是科创高地,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一大批层次丰富、种类齐全的科创资源,成渝地区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券跨区域通用通兑、开展跨区域“揭榜挂帅”等机制,充分对接长三角的科创资源。
比如,在大科学装置方面,成渝地区可以利用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全球领先的创新策源研究。
再比如,在大院大所和高等院校方面,成渝地区可以利用长三角的科研机构,开展从实验到产品的全过程研究。
又比如,在检验检测机构和实验室方面,成渝地区可以利用长三角的高水平测试设施设备,围绕本地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产业应用研究。
还比如,在科技金融和产业金融方面,成渝地区可以引进长三角的专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助力创新型企业发展。
(三)借力金融服务
成渝地区都着力打造金融功能,其中成都提出要提升西部金融中心服务能力,重庆则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重要的功能性金融中心,但是对于更高能级的金融服务而言,本地尚不能完全满足。
长三角具有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特别是上海正在全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成渝地区可以开展精准对接。
比如,可以支持企业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开设FT账户,为本地的国际贸易企业等提供便利的跨境金融服务。
再比如,可以积极对接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培育赋能本地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登陆科创板。
又比如,可以积极对接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支持本地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投资。
还比如,可以积极对接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极借助绿色金融资源,加快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长三角都有自身特点和优势,有条件在特定领域探索开展协调合作,首尾呼应形成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两大动力源,核心在于各扬所长。
(一)加强要素资源协作
成渝地区与长三角在要素资源方面各有优势,有条件实现优势互补。
比如,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赋予省级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权,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成渝地区在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分区上,大部分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也拥有相当数量的基本农田,而长三角特别是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土地资源非常紧张。
早在2017年,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县就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签订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协议,签约流转节余指标7000亩、协议总金额50.4亿元,在全国率先实现跨省域流转。
两大区域可以结合东西部协作,进一步探索完善土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再比如,成渝地区水电资源丰富,有条件培育充足的算力资源,通过建立与长三角的高速数据中心直联网络,能够开展“东数西算”,实现大规模算力调度,构建形成以数据流为导向的新型算力网络格局。
又比如,国家要求推动长江流域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两大区域可以探索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建立横向补偿关系。
(二)加强产业项目协作
如前所述,长三角难以全面直接辐射成渝地区,况且长三角内部还存在明显的产业梯度和功能梯度,安徽也在持续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因而成渝地区不太可能承接长三角的溢出效应,需要转换思路加强产业项目协作。
比如,充分利用成渝地区广阔的区域性市场,积极吸引长三角企业前来建立区域性分支机构,对于两大区域的共性产业,研究建立跨区域的产业引导基金。
再比如,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鼓励上海、江苏、浙江到长江中上游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共同拓展市场和发展空间”。
成渝地区可以采取委托管理、合作开发等模式,积极引进张江集团、临港集团等优质开发主体。
此外,近年来江苏、浙江一些地区还在上海虹桥商务区、张江科学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等地建立了“反向飞地”,推进“上海孵化—本地转化”,成渝地区也可以借鉴相关做法,设立对接长三角的一线窗口。
(三)加强开放平台协作
成渝地区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会点,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可便捷联系中亚、欧洲和东南亚地区,重庆又是中欧班列的策源地,有条件与长三角共同打造面向“一带一路”和全球的开放平台。
比如,成渝地区可以推动与长三角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交流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大港的战略合作,加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实现一点接入、共享共用、免费申报。
再比如,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与苏州工业园区均为中国与新加坡的重点合作平台,可以加强两大园区之间的协作,共同打造面向国际的开放载体。
又比如,成渝地区可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积极打通与长三角的“一网通办”,促进各类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 e n d ——
【热文】上海、浙江的干部,究竟强在哪?【热文】中组部笔杆子徐文秀12篇美文,篇篇经典!【热文】任泽平:苏州为什么成为最强地级市?